1月10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10日,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乘坐马拉爬犁。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重庆2023年预期目标GDP增长6%以上******
中新社重庆1月13日电 (梁钦卿)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从2017年的2.0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9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3%左右。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3日开幕,重庆市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2023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全市有力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
回顾过去5年的工作,重庆六个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均迈上千亿级台阶,汽车、电子产业分别达到4500亿、7000亿级规模;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00亿元。
胡衡华表示,未来五年,重庆市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报告指出,重庆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同时,系统布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超算、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